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双高计划”工美群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学校工美群教学进程安排,教务处于2021年6月11日下午组织开展了“创意+”专业基础互选课程现场教学交流活动。学校副校长刘珽、教务处副处长李程、各工美群所在二级学院院长、系主任、“创意+”专业基础互选课任课教师参加了现场观摩交流活动。
首先,刘珽副校长介绍了工美群“创意+”专业基础互选课程的进展情况,她对四个平行班的跨专业互选教学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同学们通过互选课的学习能够获得不同专业的知识,形成更加综合的艺术设计能力。随后,服装设计学院庞鹏老师对其担任的《时装与沟通艺术》课程教学情况进行了汇报,她介绍了以《我的乐园》为主题的课程实施情况,并对三周教学的体会作了总结。接着,《时装与沟通艺术》课程班级同学以小组为单位,从创作灵感来源、造型表达、材料选择和制作过程等方面介绍了学习创作的过程与结果。现场交流的领导和老师们认真聆听了同学们的总结汇报,对不同小组通过照片、杂志、拼贴、摄影等多样化的形式完成的作品表示认可。之后,教务处李程副处长对老师和同学们的汇报表示感谢,他指出“创意+”专业基础互选课程的开设是基于工美群各专业之间艺术素养相同、设计方法相通、技术手段各异的组群理念,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希望大家能够在后续的课程中继续选择喜欢的专业和课程进行学习。
随后,各位领导和老师分别观摩了环境艺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和工业设计学院组织开设的“创意+”专业基础互选课程。曹余露老师的《模型基础课》课程侧重让学生通过作品理解模型空间和建筑空间的概念;郁江老师的《刺绣基础》课程注重刺绣工艺和创意思维的结合;耿蕊老师的《快题设计1—木制文创产品设计》课程强调通过木制文创产品制作让学生掌握设计流程和方法。三位老师分别向大家呈现了学生的学习创作过程,分享了不同专业学生在跨院系进行学习创作的状态以及存在的不足。
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现场交流发言。手工艺术学院罗振春副院长提出互选课体现了艺术交叉融合,可被定位为工美群一年级的通识课程,有利于打通各艺术专业之间的界限;环境艺术学院柳建华副院长指出工美群内专业各具特点,互选课能够发挥专业优势和特色,建议增加图案、图形等形式感方面的课程;服装设计学院徐雪漫院长认为工美群互选课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可适当增设效果图设计、空间展示方面的内容;工业设计学院李炜副院长从互选课的初衷出发,提出应该考虑群内的专业特征不同,匹配的互选课也可以有所差异;冉卫红教授从问题切入,提出教学时间与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矛盾,要求互选课要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学习成果,在不过多强调专业性的同时培养学生更开阔的意识和思维。王汉卿教授指出工美群是将四个专业进行融合,群内专业要能够实现互通;可通过团队合作多开展设计体验课,可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强调地域文化、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让学生学会动手制作,通过材料实现创意,学会表达。教务处李程副处长针对观摩和交流的情况建议学生通过互选课程的学习能够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作品,这对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他还建议今后教学中可通过团队组合完成项目制作,呈现多样化的成果,二级学院可在此基础上多做一些教学改革的尝试。
最后,刘珽副校长对后续的课程开展提出了要求和希望。她指出本次活动对推动中特高专业群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应加强集体备课,统筹教学安排,做好教学设计;教师要学会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作品,后期工美群课程还将做一些阶段性展示,进一步巩固中特高建设成果。
本次“创意+”专业基础互选课程现场教学交流活动是落实我校工美群跨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检验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一次阶段性活动,对推动我校工美群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1.刘珽副校长讲话

图2.李程副处长讲话

图3.学生汇报交流

图4.互选课程观摩交流场景

图5.互选课程汇报场景

图6.互选课程现场教学交流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