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校史回顾

 学院简介 
 领导机构 
 学院文化 
 校史回顾 
 校园环境 
 地理位置 

充实·光辉——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五十年风雨历程

王建良 周东华

在古老而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有一座闻名遐迩的高等艺术设计学校,她就是工艺美术教育界的资深学府——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这是一座具有独特风格和优雅情调的工艺美术院校,也是一座为许多有志于美术与设计的青年学子所憧憬和向往的艺术殿堂。学院坐落于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石湖之滨、上方山南麓的国际教育园内。学院设置六个系,40多个专业方向几乎涵盖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所有门类。98%以上的就业率反映了社会、行业、企业对学院培养的艺术人才的高度认可。完善的师资结构,先进的教育理念,多元的办学模式,高质量的教学水平,紧贴行业的技能实训,已大大提升了学院办学的整体水平,学院服务于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的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学院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就业先进学校、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同时还获得文化部“非物质文化保护先进集体”称号。学院在2006年进行的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7年被省教育厅评选为首批建设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从1958年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创办至今,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沧桑历程。五十年的辛勤耕耘,她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艺术家与设计人才。在这个创造美、传播美的领域里,我们熟知的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都曾经在这所学校学习或工作过。她在培养一代代的优秀工艺美术人才的同时,自身也在艰难与坎坷中茁壮,在风雨与沧桑中弥坚。她一步一步地发展、壮大,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与完善。

已故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颜文樑先生,在他八十八岁高龄时,挥毫为苏州工艺美术学校(时名)题写了“充实、光辉”四字。“充实、光辉”语出《孟子·尽天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阐释的是儒家对美与完美人格的理解和追求,寓意深远。这是颜先生对美校多年来不懈追求、不断创新的办学精神和教育理念的凝练与概括,也是对所有美院人的谆谆教诲和热切期盼。如今,“充实光辉”已经成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它将激励美院人继续努力、不断开拓,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一、沧浪亭苏州美专(1922—1952):苏州工艺美院的历史渊源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8年。但是学院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颜文先生创办于1922年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同处一座历史古城,同被沧浪之水的润泽,作为一种文脉,一种文化浸润,沧浪亭美专对我们这所美术学校的影响,必定是深远而悠长的。从美专的历史陈迹中,我们可以找寻到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五十年发展历程中日趋清晰的文化根基、教育之魂及精神归宿。

1922年7月,油画家颜文和胡粹中、朱士杰等,在苏州城海红坊创办苏州暑期美术学校,致力于培育艺术人才,这便是日后蜚声中国艺术界的苏州美专的前身。同年9月苏州美术学校成立,1927年定校址在沧浪亭,故苏州美专又俗称“沧浪美专”。1932年由国画家、富商吴子深捐资建罗马式教学大楼,辟石膏室、陈列室、实习室、办公室共50间,沧浪美专的办学规模成为当时全国美校校舍之冠。同年10月,教育部批准苏州美校以大专院校立案,正式定名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颜文将自己从法国购置的四百多件石膏教具,连同一万余册的美术图书资料充实其中,苏州美专具备了当时国内培养艺术人才的丰厚条件。

其后,苏州沦陷于日寇铁蹄下,颜文樑带了三十多位师生出逃到上海四川路,开办苏州美专沪校。1944年春夏之交,在颜文樑的支持下,苏州美专宜兴分校成立。1945年日本投降,颜文樑、胡粹中、朱士杰、黄觉寺等为主要成员的复校委员会,于11月5日正式收回修复一新的沧浪亭校舍,宜兴分校即日由无锡迁返沧浪亭校园。1946年,苏州美专25周年校庆之际,颜文樑于新年伊始率沪校学生迁返沧浪亭。至1947年,学校共有学生240余人,教职员工42人。1950年春,在颜文樑倡导下创办了动画科,暂设于实用美术科,首期招生40余人,学制两年。作为艺术院校中的首创专业,苏州美专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动画专业人才。

苏州美专在长期的办学中,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美术教育思想和理念。如艺术进步与社会改善相统一的思想。颜文曾教导美专学生:“艺术要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从而促进社会进步。”他形象地比喻:“社会是一个花园,艺人,便是这园中的播种者。”美专曾以“仁、诚、忍”为校训,虽带有旧时代的印记,但是也反映了美专陶融德性,追求真善美,培养青年健全人格的教育初衷。而苏州美专对今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影响更加直接而深远的,是其一直倡导的服务于社会的实用美术教育思想。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苏州美专与上海美专及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成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这便是今日“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颜文樑也调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的副院长。沧浪亭苏州美专,这所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曾经红极一时、声名显赫的艺术学府,从行政和建制的角度看,她在1952年便离开了苏州。苏州美专走了,但是她有许多东西却是带不走的,比如那扎根于吴地苏州那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根,那带有鲜明的沧浪亭印记的美术教育理念,那巍峨而肃穆的罗马大厦,大厦前葑溪的涟漪闪烁着的艺术之光,她带给了这座城市浓郁的艺术氛围并且延续了古城追求精致与风雅的美术传统,还有那些留在古城苏州人记忆深处的关于沧浪亭苏州美专的人和事……所有这些,都成为了一种回忆,一种念想,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怀。其实这更像是一颗种子,埋在这片丰沃的土地里,日后更是成为苏州工艺美术院校的历史与文化的渊源之一。

 

二、拙政园校区(1958—1987):美院开办30年的坎坷历程

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争取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做到使全国的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全国先后新办了一批高等学校。从1952年沧浪亭苏州美专调整离苏,直到58年苏州工艺美专成立前的六年间,苏州这座素以美术繁荣著称的城市,一直处于美术教育的真空状态。1958年,江苏省苏州专员公署决定创建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美专的成立,填补了那一时期苏州美术高等教育的空白,同时也适应了当时社会对工艺美术人才的需求。

苏州工艺美专初建于马医科巷内的曲园中,学校校舍狭小,设施简陋,办学经费也很紧张。1958年8月,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正式成立并迁移至东北街202号,时任教务长的贺野亲眼见证了苏州工艺美专创立过程,他说:“从马医科推出一黄鱼车家当开始,蹒跚地走了五十年,留下一条无可争辩的清晰的足迹。”一句话,描绘了美专创建时的艰苦状况,并且明确指出了工艺美专是现在的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创立的起点。

这座以拙政园的一部分为校舍的工艺美术学校,占地4.7亩,校舍面积1387平方米。斑驳破旧的房屋无经费修缮装饰,只好因陋就简,艰难办学。建校之初,工艺美专即明确地提出了“因地制宜,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积极为生产服务”的办学宗旨。从一份刚发现的起草并发布于1958年7月的《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招生简章》中,我们可以窥见学校办学伊始所确立的指导思想和专业构想,如在招生简章的“宗旨”中如是表述:“为了适应苏州地区工艺美术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增长的需要,贯彻勤俭办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习和生产相结合,多快好省地培养又红又专的工艺美术人才,以适应苏州地区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可见,“密切结合生产实际,积极为生产服务”,是苏州工艺美专办学理念的核心。学校开设了工艺国画、商业美术、织绣、器皿设计、雕塑、玩具六个专业,全部与苏州发达的工艺美术行业相关联。苏州工艺美专在办学中走出了一条“把教学与生产、艺术创作和研究工作结合起来”的特色明显的办学之路。

苏州工艺美专在没有经过省里批准,没有国家调拨经费,只靠化缘办学的条件下,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却也办出了不俗的成绩,找到了适合地方实际与自身情况的办学思路,形成了具有苏州特色适应本地工艺美术发展需要的专业与课程体系。三年多共招生200多人,培养了刘懋善、杨明义、马伯乐、张晓飞、王祖德等日后成为了“大师”级的画家和工艺美术家。

1961年1月,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此背景下,苏州工艺美专于1962年停止招生,转为由苏州市工艺局领导的工艺美术研究所分所。工艺美专的大部分教职工,专业教师如吴羊木、许十明、薛企荧等人,仍然留在所内工作。此外,还吸收了一批老艺人加入其中。工艺美专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如刘懋善、杨明义、王祖德、鲍南荪、何企新、余克危等人,也被吸纳进所成为实习生。1962到1964的两年里,工艺美专虽然没有招收学生,但是校园、老师以及一些优秀毕业生还在,工艺美专的精髓与风气尚存。这就为其日后的恢复、发展并逐步走向强盛保留了本钱和基础。

1964年,根据党中央提出的“以多种形式办学,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指示精神,蛰伏两年多时间的学校恢复开办,复办的学校命名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校”,隶属于苏州市工艺美术局,属半工半读性质的中等专业学校。1964年秋季招收初中毕业生75人,设红木雕刻、玉石雕刻、图案造型、实用装饰四个专业,学制四年。这一年冬季,研究所与学校分离,1965年3月1日,学校更名为“苏州市工艺美术技术学校”,同年3月27日,学校更名为“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美校除了招收中专生,1966年春天,还开设了职工大学,招收了工艺美术局系统内的青工300人入学,直接为行业、企业培养美术设计人才。工艺美术学校的办学方式,除了常规的校内学习外,全日制的中专生每年均需下厂、下乡参加劳动这一做法继续体现着美院素来就有的将艺术学习与生产生活融合起来的教育理念。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工艺美校受到冲击,不得不在1969年再度停办。学校开办几年来已经形成的一支实力较强的教师队伍也被迫遣散各地,经受着各自的磨难。学校开创之初形成的工艺美术教育的观念和元素也几乎流失殆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经受了十年创伤的中国大地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使十年来备受摧残的中国教育事业获得了新的生机。1979年,苏州工艺美校的教育事业重获新生,开始步入了健康、良好的发展轨道。

1978年夏,在原苏州市工艺美校的校址,首先建立苏州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同时筹备复办苏州工艺美术学校。1979年,原三十四中学建制撤销,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复办苏州工艺美术学校,与苏州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同一校址、同一领导班子。由周迅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1981年夏,苏州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迁出,苏州工艺美术学校改变隶属关系,由江苏省轻工业厅和苏州市共管。

复办后的苏州工艺美术学校面临着办学空间狭小、设备简陋,经费紧张,师资短缺的困难。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由周迅为首的复校后第一届领导班子带领数十名教职工,开启了学校迅速发展的大门。

复校初期美校只开设四个专业即绘画、装潢、织绣、雕塑专业;1979年,在校教职工60人,招收初中毕业生共97名;1980年,招收高中毕业生28名,均实行三年学制。随着学校在全国工艺美术教育业界的影响不断扩大,苏州工艺美校赢得了广大青少年的向往与青睐,报考学校的考生逐年快速增长。

经历了二十一年艰难历程的苏州工艺美校复出之后,较好地承续了苏州工艺美专的业已成型的办学思路和日趋成熟的教育理念。

第一,继续提倡“发扬教学民主、加强基础教学与专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理念。1980年,学校在相关文件中提出“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专业工艺制作技能,熟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文艺常识及技法理论知识,并能掌握一门外语为今后从事工艺绘画创作设计和研究奠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实践中要求各课教学必须紧密围绕培养目标,重视规律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1)正确对待政治与业务的关系。(2)加强基础教学与专业生产密切结合。(3)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发扬教学民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向民间、向传统学习,加强生产实践教学内容”。学校开设的专业课与创作设计教学都注重从工艺美术的特点出发,向传统、向民间学习,并要求师生深入工厂到生产实践中学习,充实课堂内容,搞好专业教学。

苏州工艺美术学校是当时江苏省唯一的一所全日制中等工艺美术学校。学校除了为苏州地区培养工艺美术人才之外,还承担着为省轻工业厅所属系统培养中级工艺美术设计人才的任务,并受国家轻工业部委托为全国各省、市培训工艺美术设计人才。1983年1月27日,苏州工艺美术学校签订为全国培训工艺美术设计人员的协议,每年代培人数为30名。1983年6月,江苏省轻工业厅和轻工业部工艺美术总公司签订了《关于迁建苏州工艺美术学校的协议书》,协议约定,学校建成后,每年将为外省、市、自治区培养中专学生20-30名,招生计划报江苏省及委培省、市、自治区计委批准,并纳入江苏省招生计划。1979年-1989年间,学校共毕业学生402名,代培学员74名。1985年-1999年间,学校为满足社会各界对工艺美术及设计人才的需求,在扬州工艺美校开设校外班,培养近千名毕业生。这些合格的艺术人才,对苏州乃至省、国家的工艺美术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虎丘校区(1987—2006): 塔影钟声映衬下的苏州工艺美校的光荣岁月 

苏州工艺美校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声誉日渐隆盛,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出于美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出于对古典园林拙政园进行保护以及发展旅游业的目的,经过不懈的努力,学校在国家轻工部、省轻工厅、苏州市以及苏州园林局等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决定另辟新址,建造新校园。1987年5月,投入建设资金近280万元,位于虎丘山南麓,环境优美、设计精致、庄重典雅的园林式校园落成。魏峨的虎丘塔映衬下的新的工艺美校,占地面积45.9亩,建筑面积8836.50平方米。经过啃骨头似的征地、扩建(先后两次从市蔬菜研究所征得土地28余亩),到1996年,学校的面积发展到74亩,建筑面积达到23000平方米。学校设有专门的素描教室、实习工厂、陈列展厅、阶梯教室、图书馆等,在当时全国的同类学校中,校园环境及办学条件显得格外优越,可谓独树一帜、远近闻名。一流的校园为学校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条件和环境基础。

整体入驻虎丘新校园,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在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内部管理改革与创新、对外交流与开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90年,新一届领导班子对学校整体办学思路、办学模式、教学方式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后的10年时间,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等内涵更加丰富,教科研与社会服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学校的整体事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十年间,学校实现了“中专层次与大专层次相结合、校内办学与校外联办相结合”的格局。打破传统的师徒手工相承的教育模式,积极推进“中等工艺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培养实用艺术设计人才”。1990至1994年间,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先后通过了省轻工厅的专业教育水平评估、省教育厅的办学基本条件评估和办学水平评估,获得了极高的评价。1993年,学校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省(部)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同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教育厅、法国巴黎教育局和法国时装学院(IFM)联合创办的“江苏中法时装培训中心”于1998年12月9日在校内正式揭牌,中心的成立,大大提升了学校办学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水平。

1999年8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苏州工艺美校与苏州轻工职工大学合并,成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轻工职工大学前身系苏州市第一轻工业局、第二轻工业局“七·二一” 工人大学,创建于1975年;1980年,分别改名为苏州市第一轻工业局职工大学和苏州市第二轻工业局职工大学;1985年,合并为苏州市轻工业局职工大学;1997年,更名为苏州轻工职工大学,是江苏省第一类合格成人高等学校。学校设有基础部、经济管理系、机电系、美术设计系等专业系科,在二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为轻工系统及社会各行业培养了数千名合格的建设人才。

两校合并、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和新的里程碑。作为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艺术院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高等职业艺术教育的道路上,迈入了非凡发展的历史时期。

新成立的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较好地承继、革新和发扬了学校数十年的工艺美术教育传统,遵循“充实光辉”的校训精神,成功构建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并重的高等职业教育格局,迅速实现了将两所办学类型不尽一致、专业门类不尽相同的学校融合成为一所专门化的高等职业艺术院校。

学院紧紧围绕着“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独立批判和创造精神的,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艺术设计人才”,“建成一所让社会认可、百姓满意的高水平示范性高等职业艺术院校”的目标,根据长三角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坚持“质量立院、特色强院、科技兴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发展之路,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院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研习与创新,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大力实施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训条件建设、质量工程、校园建设、大学生素质育化工程等,在组建迄今短短的九年里,较好地实现了外延扩展与内涵提升齐头并进、教育事业更上层楼的良好发展。

学院按照“市场导向,服务社会”的原则,推进“大专业平台、小专门化方向”专业改革,优化调整专业布局,现代艺术设计和传统工艺美术设计两大专业系列不断完善。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装饰艺术、服装工程、数字艺术、工业设计六大专业群19个专业43个专业方向基本覆盖了文化创意行业的大部分职业岗位,并成功打造了一批品牌、特色专业:建有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江苏省品牌专业2个,江苏省特色专业3个,江苏省职教示范专业1个,江苏省劳动社会保障厅“双证融通”试点专业1个。学院积极推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法的改革,大力营造现代化、开放式、专业性的实习实训环境,构建服务型专业教学体系和生态化学生素质育化体系,注重产学研结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形成了“宏广模式”、“镇湖模式”、“桃花坞模式”、“鳄鱼模式”等多种以“工作室制”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群)7门、省级精品教材3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建成以省高校工艺美术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高职高专服装设计实训基地、视觉传播媒体设计实训基地为代表的校内实训工作室63个,并建有校外实训基地79个。

学院组建升格后,更加注重与国内外艺术设计院校、文化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在形式、层次、领域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与拓展,以法国、英国为主体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框架基本形成。设立于1998年的中法江苏时装培训中心在长达10年的运作中,开展中法教师服装设计教学合作、师生交流互访,引入法国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法合作成果“主题教学法”在全省服装院校和其他艺术设计类院校专业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中法服装设计主题教学丛书”被国内数十所服装设计院校作为教材、辅助教材或教改范例使用,并被评为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年2月,省教育厅与法国教育部欧洲及国际合作司就继续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方面的合作签署新一轮协议,中法江苏时装培训中心正式更名为中法江苏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中心,将中法双方的合作范畴从服装设计推向整个艺术设计领域。

随着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办学资源的不断优化和办学机制的不断创新,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02年,学院提出将每个系科都建设成为“教学、科研、生产、创业”的中心,鼓励教师开展专业性的学术研究和面向社会的应用研究,积极为地方经济、文化事业发展服务,努力将学院建成艺术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传统工艺美术对外交流基地,全国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以及现代艺术设计和工艺美术研究成果转化的基地。学院教师发表的科研论文、完成的国家和省级的科研项目、完成的社会上重大的设计工程,以及创作的各种艺术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走在了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苏州改革开放二十年成果展”、 “中国苏州昆曲博物馆”、“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馆设计与制作”、“日本爱知世博会苏州周展馆设计与制作”等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项目。学院先后建成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中法江苏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中心、江苏省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基地、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等10个国家、省市级项目。凭藉这些专业基地和认证中心的优质资源,2005-2007年共完成各类师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5600人次,培训对象遍及全国。

2001年,在苏州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下,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划转学院。学院先后成立桃花坞大师工作室和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研究所,利用工艺美术教育的资源优势,进行传人培养、学术研究、产品开发,开始了传统民间文化传承发展道路上的全新探索与尝试,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瑰宝的保护传承工作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004年4月“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被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并于2005年成功跻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

2005年9月11日,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筹办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的建立,将有力地推进学院的产学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的提高。

学院坚持培养、引进、激励的方针,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先后实施了“青蓝工程”、“师德工程”、“研究生工程”、“实训工程”、“双师工程”,鼓励教师走进行业、走进高校、走出国门,建立了一支年富力强,具有高水准艺术设计与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

学院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团队精神等品质,通过教育团队创造性的教育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而使学生职业素质得到综合提升。从德育量化考核到大学生素质拓展资信证书考核,学院不断拓展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学院把学生助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学院文化艺术中心专项从事学生音乐素质、舞蹈素质的训练,通过学院艺术团,培养了一大批文艺骨干,两年来,共举办大型演出15场,3000人次观看演出、900人次参与演出。共参加省市级比赛20项,获奖30余项。我院学生在国内外各类赛事中屡获佳绩。2004年,作为全国唯一的高职院入选作品、也是唯一的艺术类院校参赛作品,苏州工艺美院学生创业计划作品在厦门“第四届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受到广泛关注,并摘得银奖。

从2000年至今,学院按照“小行政、大系部”校内管理机制运行思路,对院内行政组织机构、基层党组织机构逐步实行了调整优化。自2000年,学院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院的一系列重大文件、改革措施,都须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讨论和审议通过后执行。2002年学院院务公开工作全面实施。

学院成立后的招生就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自2001年起,学院平均每年的招生录取分数线均高出本科资格线30分以上,生源质量逐年优化。到2008年,学院已成功实现面向全国30个省市招生。稳固的生源数量和优良的生源质量,在同类型院校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竞争力。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公认。毕业生就业率持续多年达到98%以上。学院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培养的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人才活跃在日趋兴盛的文化创意业界,为苏州、江苏和长三角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石湖校区(2006—至今):美丽的石湖,美院的未来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及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省教育厅和苏州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2004年学院入驻苏州国际教育园,开始在苏州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区石湖风景区规划设计新校区。2006年8月,一所融山水为一体,生态化、现代化、数字化的新校园建成运行。新校园位于苏州城区西南隅的古吴胜地——石湖之滨,上方山麓。这座新落成的校园占地565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可容纳学生5000人;校园建筑风貌延续了颜文樑先生当年为苏州美专酌定的“黑白”主色,建筑格调灵动而安谧,呈现出了吴地风格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之美。新的美院拥有多功能数字化的综合性图书馆,集教学成果展示、文化艺术交流、作品收藏与研究等功能为一体的美术馆,一组艺术门类齐全、设施先进并能紧跟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潮流的实训工作室群……石湖新校的建成运行是学院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学院教育事业掀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在2006年顺利完成新校区整体搬迁、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以及成功申报首批建设省级高职示范院校三大任务之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正立足于一个全新的起点。2007年初,院党委明确提出,要实现学院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必须从规模扩充、硬件扩展转向内涵提升,强化办学特色。学院教育事业只有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之路,才能实现新的跨越。

2008年6月,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进一步确定了学院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教育事业的全局,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紧紧抓住专业改革、队伍建设、质量提高三个重点,深入实施质量立院、特色强院、人才强院、科技强院四大工程,取得育人质量、科研水平、服务能力、学校运营、办学效益五个新突破,全面实现学院“十一五”发展目标,真正把学院建成一所国际有影响、国内一流、人民满意、社会认可的高水平艺术设计院校。

五十年是一段历史,一段励精图治的充实。

五十年是一抹光辉,是走向未来的起点。

我们面临一个崭新的时代,站在新的起点的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必将拥有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2008年12月28日

 

王建良:1956年生,1984年任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副校长,1990年任苏州工艺美术学校校长,1995年任苏州工艺美术学校校长、书记,2000年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2008年6月至今任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周东华:1968年生,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主任,副教授。

 

 

 -----------------------------------------------------------------------------------

苏州美专、工艺美专、工艺美校及工艺美院史话

新近出版的《苏州花鸟画 2007 》,收集了当代苏州许多知名画家的近作。翻阅画册欣赏精美的画作,不免也要看看这些画家们的简历。笔者发现这些画家中,有许多人曾经在苏州当地的美术院校学习过,简历中有的写毕业于苏州美专,也有毕业于苏州工艺美专、苏州工艺美校、苏州工艺美术技校、苏州工艺美院等等不一而足。这让读者多少有点“晕”,苏州竟有那么多的“美术”学校?这些学校是怎样的来历?

苏州历来是个美术发达,画师、能工巧匠云集的地方,苏州的美术(特别是工艺美术)教育,同样具有非常好的传统,值得业界及爱好美术与设计的苏州人骄傲。适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50 年校庆之际,作为在这所学校工作多年的老职工,笔者觉得让更多的当下的苏州人了解苏州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过的这些美术学校的来龙去脉,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希望曾经在以上的学校学习过的校友们能各得其所,回到那曾经经历过的美好时光,回忆起那些充满艰辛与激情的青春岁月。

说到苏州美专,必然要提到一个关键的人物——颜文樑( 1893—1988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油画家。十岁习国画,其才华受到吴昌硕嘉许。十九岁在上海得到日本画家松冈正识指导,始习西画。颜文樑青年时期,因受“科学与民主”的进步思潮影响,他以 “ 谋艺术的进步,和社会的改善 ” 为自己一生的理想,其绘画追求写实的风格,注重美术的社会功能。他把写实主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真、善、美”的内涵结合在一起,并在教育实践中,开风气之先提出实用美术教育的思想。

1922 年 7 月,颜文樑先生和胡粹中、朱士杰等(人称“眼乌珠”。即颜、胡、朱之谐音),在苏州城海红坊创办苏州暑期美术学校,致力于培育艺术人才,这便是日后蜚声中国美术界的苏州美专的前身。同年 9 月苏州美术学校成立,成立之初设美术本科一班,仅招生十三人。 1924 年苏州美术学校学制改为四年,设国画、西画、艺教、实用美术四个科。 1928 年后,又陆续创办高中艺术科,学制为三年。后来经过多方面的努力,终于在 1927 年定校址在古典园林沧浪亭,故苏州美专又俗称“沧浪美专”。

1932 年由国画家、巨富吴子深( 1894 年 --1972 年)捐资在沧浪亭边建罗马式教学大楼,辟石膏室、陈列室、实习室、办公室共 50 间,其时沧浪美专的办学规模已经成为当时全国美校校舍之冠。同年 10 月,教育部批准苏州美校以大专院校立案,正式定名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颜文樑先生将自己从法国购置的四百多件石膏教具,连同一万余册的美术图书数据充实其中,苏州美专具备了当时国内培养艺术人才的丰厚条件。

1937 年 10 月,苏州沦陷于日寇铁蹄下,颜文樑带了三十多位师生出逃,苏州美专沦为日军司令部驻地。 1938 年秋,美专迁到上海四川路,开办了苏州美专沪校。 1944 年春夏之交,在颜文樑的支持下,苏州美专宜兴分校成立。 1945 年 8 月 15 日 ,日本投降。同年 11 月 5 日,以颜文樑、胡粹中、朱士杰、黄觉寺等为主要成员的复校委员会,接收了修复一新的沧浪亭校舍,宜兴分校即日由无锡迁返沧浪亭校园。 1946 年,苏州美专 25 周年校庆,颜文樑于新年伊始率沪校学生迁返沧浪亭。同年秋天,美专创办初中部,学制五年,并首次张榜招生。至 1947 年,学校共有学生 240 余人,教职员工 42 人,学制改为五年新制。

1950 年春,在颜文樑倡导下创办了动画科,暂设于实用美术科,首期招生 40 余人,学制两年。作为艺术院校中的首创专业,苏州美专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动画专业人才。

苏州美专在长期的办学中,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美术教育思想和理念。如艺术进步与社会改善相统一的思想。 颜文樑 先生曾教导美专学生:“艺术要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从而促进社会进步。”他形象地比喻:“社会是一个花园,艺人,便是这园中的播种者。”美专曾以“仁、诚、忍”为校训,虽带有旧时代的印记,但是也反映了美专陶融德性,追求真善美,培养青年健全人格的教育初衷。而苏州美专对今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影响更加直接而深远的,是其一直倡导的服务于社会的实用美术教育思想。从实践看,早在 1933 年,苏州美专即增设实用美术科并正式招生,学校还专辟印刷、铸字、制版、摄影工厂以备实习之用。一九四九年后,还首创动画专业。

1952 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苏州美专与上海美专及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成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先落址于无锡, 1958 年迁至南京。同年改名为南京艺术专科学校,这便是今日的“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颜文樑也调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的副院长。

沧浪亭苏州美专,这所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曾经红极一时、声名显赫的艺术学府,从行政和建制的角度看,她属于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她在 1952 年便离开了苏州。苏州美专走了,但是她有许多东西却是带不走的,比如那扎根于吴地苏州那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根,那带有鲜明的沧浪亭印记的美术教育理念,那巍峨而肃穆的罗马大厦,大厦前葑溪的涟漪闪烁着的艺术之光,她带给了这座城市浓郁的艺术氛围并且延续了古城追求精致与风雅的美术传统,还有那些留在古城苏州人记忆深处的关于沧浪亭苏州美专的人和事……所有这些,都成为了一种回忆,一种念想,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怀。其实这更像是一颗种子,埋在这片丰沃的土地里,日后更是成为我们苏州工艺美术院校的历史与文化的渊源之一。

 

1958 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争取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做到使全国的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全国先后新办了一大批高等学校。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苏州地区在这一年,也有包括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在内的十所高等专科学校应运而生。

从 1952 年沧浪亭苏州美专调整离苏,直到 1958 年苏州工艺美专成立前的六年间,苏州这座素以美术繁荣著称的城市,一直处于美术教育的真空状态。 1958 年,江苏省苏州专员公署决定创建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工艺美专的成立,填补了那一时期苏州美术高等教育的空白,同时也适应了当时社会对工艺美术人才的需求。今天重新审视 1958 年学校成立到 1962 年停办那短短的三年多时间,我们会感慨工艺美专的创建适逢其时,有时不免又会感到大跃进的时代氛围中地方的积极性催生了工艺美专的面世。

美专初建于马医科巷内的曲园中,学校校舍狭小,设施简陋,办学经费也很紧张。同年 8 月,工艺美专正式成立并迁移至东北街 202 号。时任教务长的贺野亲眼见证了苏州工艺美专创立过程,他说:“从马医科推出一黄鱼车家当开始,蹒跚地走了五十年,留下一条无可争辩的清晰的足迹。”一句话,描绘了美专创建时的艰苦状况,并且明确指出了工艺美专是现在的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创立的起点。

这座以拙政园的一部分为校舍的工艺美术学校,占地 4.7 亩,校舍面积 1387 平方米 。工艺美专搬来之前,这些砖木结构的古旧楼堂院厅原是用作颜料社、装裱社等,虽已陆续搬走,但是颜料残迹斑驳可见。破旧的房屋无经费修缮装饰,只好因陋就简。建校之初,工艺美专即明确地提出了 “ 因地制宜,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积极为生产服务 ” 的办学宗旨。学校开设了工艺国画、商业美术、织绣、器皿设计、雕塑、玩具六个专业,全部与苏州传统发达的工艺美术行业相关联。同时,行业的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以及有经验的老师傅、老艺人又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的两相得宜,使苏州工艺美专走出了一条 “ 把教学与生产、艺术创作和研究工作结合起来 ” 的特色明显的办学思路。

刚刚成立的苏州工艺美专除了物资严重匮乏以外,还须面对缺少教师,没有教材,更缺乏制度与规范的种种困难。师资方面,学校想尽办法,网罗了吴羊木、许十明、周爱珍、席涛安、薛企荧等日后卓有成就的美术师担任专业教师。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工艺美术教育事业奠定长期兴旺发达的基础,工艺美专建校伊始即以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和教学规范为要务。

苏州工艺美专在没有经过省里的批准,没有国家调拨经费,只靠化缘办学的条件下,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形成了具有苏州特色、适应本地工艺美术发展需要的专业与课程体系。三年多共招生 200 多人,培养了刘懋善、杨明义、马伯乐、张晓飞、王祖德、江淳等日后成为了“大师”级或成绩不凡的画家和工艺美术家。

1961 年,党中央提出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的八字方针。在此背景下,苏州工艺美专于 1962 年停止招生。学校转为由苏州市工艺局领导的工艺美术研究所分所。苏州工艺美专的大部分教职工,仍然留在所内工作。此外,还吸收了一批老艺人加入其中。苏州工艺美专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如刘懋善、杨明义、王祖德、鲍南荪、何企新、余克危等人,也被吸纳进所成为实习生。 1962 到 1964 的两年里,转为研究所的工艺美专虽然没有招收学生,但是校园、老师以及美专的一些优秀毕业生还在,工艺美专的精髓与风气尚存。这就为其日后的恢复、发展并逐步走向强盛保留了本钱和基础。

 

1964 年,根据党中央提出的“以多种形式办学,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指示精神,蛰伏两年多时间的学校恢复开办,复办的学校命名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校”,隶属于苏州市工艺美术局, 属半工半读性质的中等专业学校。与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分所为 “ 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 。 1964 年秋季招收初中毕业生 75 人,设红木雕刻、玉石雕刻、图案造型、实用装饰四个专业,学制四年。这一年冬季,研究所与学校分离。 1965 年 3 月 1 日 ,学校更名为“苏州市工艺美术技术学校”,同年 3 月 27 日,学校更名为“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美校除了招收中专生, 1966 年春天,还开设了职工大学,招收了工艺美术局系统内的青工 300 人入学,直接为行业、企业培养美术设计人才。工艺美术学校的办学方式,除了常规的校内学习外,全日制的中专生每年均需下厂、下乡参加劳动这一做法继续体现着工艺美院素来就有的将艺术学习与生产生活融合起来的教育理念。

1966 年,史无前例的 “ 文化大革命 ” 开始。工艺美校受到冲击,不得不在 1969 年再度停办。军宣队和工宣队相继进驻学校,将校名更改为红卫二战校。学校的一切带有美专传统的良好风习渐渐散去,几年来已经形成的实力较强的教师队伍也被迫遣散各地,经受着各自的磨难。 1970 年,随着原有的各专业学生相继毕业离校,学校更名为 “ 三十四中 ” 。除一部分专业教师继续留校任教外,校内的其它专业教师陆续外调,国画家吴羊木自 1970 年开始竟做起了三十四中的英语教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经受了十年创伤的中国大地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使十年来备受摧残的中国教育事业获得了新的生机。 1979 年,苏州工艺美校的教育事业重获新生,开始步入了健康、良好的发展轨道。

1978 年夏,在原苏州市工艺美校的校址,首先建立苏州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同时筹备复办苏州工艺美术学校。 1979 年,原三十四中学建制撤销,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复办苏州工艺美术学校,与苏州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同一校址、同一领导班子,由周迅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 1981 年夏,苏州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迁出,苏州工艺美术学校改变隶属关系,由江苏省轻工业厅和苏州市共管。

复校初期美校只开设四个专业即绘画、装潢、织绣、雕塑专业; 1979 年,在校教职工 60 人,招收初中毕业生共 97 名; 1980 年,招收高中毕业生 28 名,均实行三年学制。随着学校在全国工艺美术教育业界的影响不断扩大,也赢得了广大青少年的向往与青睐,报考学校的考生逐年快速增长。

苏州工艺美术学校是当时江苏省唯一的全日制中等工艺美术学校。经历了二十一年艰难历程的苏州工艺美校复出之后,较好地承续了苏州工艺美专业已成型的办学思路。第一,继续提倡“ 发扬教学民主、加强基础教学与专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第二, “ 向民间、向传统学习,加强生产实践教学内容 ” 。 学校除了为苏州地区培养工艺美术人才之外,还承担着为省轻工业厅所属系统培养中级工艺美术人才的任务,并受国家轻工业部委托为全国各省、市培训工艺美术设计人才。 1979 年至 1989 年间,学校共毕业学生 402 名,代培学员 74 名。这些合格的艺术人才,对苏州乃至省、国家的工艺美术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苏州工艺美术学校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声誉日渐隆盛,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拙政园校区狭小的办学空间,简陋的教学条件,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适应苏州及周边工艺美术生产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艺术人才,以党支部书记周迅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想尽办法积极争取扩大并改善日显局促的学校办学条件。出于工艺美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出于对古典园林拙政园进行保护以及发展旅游业的目的,经过不懈的努力,学校在国家轻工部、省轻工厅、苏州市工艺美术公司以及苏州园林局等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决定另辟新址,建造新校园。

1987年5月,投入建设资金200万元,位于虎丘山南麓,环境优美、设计精致、庄重典雅的园林式校园落成。魏峨的虎丘塔映衬下的新的工艺美校,占地面积 46 亩,建筑面积8836.50平方米。经过啃骨头似的征地、扩建(先后两次从市蔬菜研究所征得土地28余亩),到1996年,学校的面积发展到74亩,建筑面积达到23000平方米。学校设有专门的素描教室、实习工厂、陈列展厅、阶梯教室、图书馆等,在当时全国的同类学校中,校园环境及办学条件显得格外优越,可谓独树一帜、远近闻名。一流的校园为学校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条件和环境基础。

整体入驻虎丘新校园,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在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内部管理改革与创新、对外交流与开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990年,新一届领导班子对学校整体办学思路、办学模式、教学方式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后的10年时间,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等内涵更加丰富,教科研与社会服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学校的整体事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10年间,学校实现了 “ 中专层次与大专层次相结合、校内办学与校外联办相结合 ” 的格局。打破 传统的师徒手工相承的教育模式, 积极推进 “ 中等工艺美术教育的现代化 ” , “ 培养实用艺术设计人才 ”。1990至1994年间,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先后通过了省轻工厅的专业教育水平评估、省教育厅的办学基本条件评估和办学水平评估,获得了极高的评价。1993年,学校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省(部)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同年,被列为 “ 国家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 。 江苏省教育厅、法国巴黎教育局和法国时装学院( IFM )联合创办的 “ 江苏中法时装培训中心 ” 于1998年12月9日 在校内正式揭牌,中心的成立,大大提升了学校办学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水平。

 

1999年8月,经教育部、省人民政府批准,苏州工艺美校与苏州轻工职工大学合并,成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和新的里程碑。

学院分为两个校区,占地共140亩,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 ,作为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艺术院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高等职业艺术教育的道路上,迈入了非凡发展的历史时期。

学院组建迄今的九年里,较好地承继、革新和发扬了学校历史上的优良传统,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办学特色。围绕着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社会责任感、有独立批评精神、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确立了“市场导向,服务社会”的原则和“大专业平台、小专门化方向”的专业建设理念,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了以现代艺术设计和传统工艺美术设计为主的两大专业系列。自2000年开始,在对课程体系优化重构的同时,学院基于中法江苏时装培训中心这一平台,开展了主题教学法的研究和改革。主题教学法是学院与法国杜贝利高等实用艺术学院合作进行的教育改革系列项目。在与法方长达8年的合作中,双方共同进行“主题教学法”的实践,不仅在服装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而且在其它现代艺术设计专业,也引发了以主题、项目为主导的教学实验,促使学院各系部的教学改革进入了建构和有机的状态。

学院大力营造现代化、开放式、专业性的实习实训环境,建设有以省高校工艺美术基础课实验示范中心、省高职高专服装设计实训基地为代表的校内实训工作室 63个,并建有校外实训基地79个。学院六系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层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创新以“工作室制”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学院建成艺术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传统工艺美术对外交流基地,全国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以及现代艺术设计和工艺美术研究成果转化的基地。

在苏州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下,桃花坞木刻年画于2001年落户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利用工艺美术教育的资源优势,开始了传统民间文化传承发展道路上的全新探索与尝试 ,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瑰宝的保护传承工作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学院成立后的招生就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自2001年起,学院平均每年的招生录取分数线均高出本科资格线30分以上,生源质量逐年优化。2003年,首次面向全国6省进行招生,到2008年,学院已成功开拓全国30个省市的生源市场。稳固的生源数量和优良的生源质量,在同类型院校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竞争力。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公认。毕业生就业率持续六年达到98%以上。学院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培养的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人才活跃在现代社会新兴的设计界、工艺美术界 , 文化界和时尚前沿,为苏州、江苏和长三角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及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省教育厅和苏州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 2004年学院入驻苏州国际教育园,开始在苏州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区石湖风景区规划设计新校区。在新校舍建设搬迁过程中,有两件事情还要提一笔:一件是关于虎丘校舍的留存问题。出于延续工艺美院发展历史以及虎丘校舍建筑资源再利用的角度考虑,学院在和市政府关于土地置换的商谈中,希望美院的虎丘校舍能够作为其他办学机构或政府机关的办公场所保留下来。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这座美丽的校舍没能保留,成为美院人心中的一个遗憾。第二件是关于组建苏州艺术学院的设想。 学院经过认真研究和论证,由王建良院长代表学院党委,向苏州市委提出:整合苏州地区工艺美术、现代设计、昆曲评弹、丝绸刺绣、木版年画、珍珠饰品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资源,创建“苏州艺术学院”。这个构想引起了市委主要领导的浓厚兴趣和极大的实施热情。尽管由于各种原因,如各类艺术学校的主管部门隶属关系的不同,以及市委主要领导工作调离等客观因素,这个美妙的构想终未能成为现实。但是我们相信心中有梦,才会有美丽的未来,为艺术而不懈努力,构筑“苏州艺术学院”的美好蓝图,也许有一天会成为现实。

2006年8月,一所融山水为一体,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的新校园建成运行。新的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位于苏州城区西南隅的古吴胜地——石湖之滨,上方山麓。校园占地565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可容纳学生5000人;建筑风貌延续了颜文樑先生当年为苏州美专酌定的 “ 黑白 ” 主色,建筑格调灵动而安谧,呈现出了吴地风格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之美。新的美院拥有多功能数字化的综合性图书馆, 集教学成果展示、文化艺术交流、作品收藏与研究等功能为一体的一流美术馆 ,艺术门类齐全、设施先进并能紧跟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潮流的实训工作室群 …… 从2006年入驻石湖校区的两年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水平培养评估并获得优秀,2007年,学院被省教育厅评选为省级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学院的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相融合的艺术教育事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石湖新校的建成是学院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学院将掀开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版权所有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苏ICP备05020588号-2  工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