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非遗学科教学和研究人才储备,7月15—16日,“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文旅部非遗司,教育部高教司、职成司、学位司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我校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参加会议并作主旨发言。
今年是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二十周年,近年来,全国高校也陆续开设非遗专业,着力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会议回顾和总结了我国高校多年来在非遗学科和专业建设中的经验,展望了高校非遗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未来目标。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等高校的非遗课程教师,分别汇报交流了各自在非遗学科及非遗专业建设中的经验,大家也对未来中国非遗学科及非遗专业建设提出展望。
会上,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专家林继富,天津大学副教授耿涵,晋中学院教授钱永平,中山大学教授孙九霞,山东大学教授王加华,青海民族大学教授高莉等多位专家对高校非遗学科和专业建设的经验进行总结。我校赵罡教授作交流发言,他详细介绍了我校2000—2024年在非遗传承教育中的探索实践,重点提到非遗学科建设需要加强与工艺美术产区的联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紧跟非遗传承和创新实际,不断探索新的教育实践模式,以回应非遗系统性保护的需求。
未来,我校也将持续推进非遗学科建设,以高质量人才供给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以新的文化使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会议场景

赵罡院长发言

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