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兰花圆桌——从春节申遗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对话会在苏州市平江文化中心举行,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埃及、突尼斯、厄立特里亚、博茨瓦纳、老挝、柬埔寨等近20个国家的国际青年代表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苏州大学的青年代表齐聚一堂,共话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我校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专任教师朱蕾参加活动。
春节是内涵最为深厚、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不久前,“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校“桃花坞木版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作为子项目参与申遗。有着400余年历史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是中国三大年画之一,寄托了人们对新年吉祥喜庆的美好愿望,也是记录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活动中,赵罡教授从历史渊源、工艺流程、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传承与保护四个维度介绍了这项传统技艺,让青年们更深入的了解“桃花坞木版年画”。他表示,“期待更多年轻人喜欢、使用桃花坞木版年画,这样才能助力它在飞速发展、文化多元的新时代,得到有序的传承和传承的活力。”
圆桌交流环节,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外籍专家季莫非·巴赫瓦洛夫、国际新闻编辑马立克、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繁荣党办主任、中国传媒大学留学生艾迪等代表分享了对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见解与经验。
12月27日,“兰花之夜:中外文明对话”青年交流茶话会在苏州留园举行,活动围绕加强文化交流、拥抱多元文化展开探讨。中国外文局自2022年起设立兰花奖,致力于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表彰奖励全球范围内投身国际文化传播,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践行文明互鉴的杰出外籍人士或机构,此次“兰花之夜”(苏州)系列活动是以兰花奖为平台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旨在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多元共生。苏州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中的“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拥有昆曲、园林、苏绣等标志性文化名片,保留了城市的历史脉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我校将继续发挥工艺美术专业优势,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贡献自己的力量。

赵罡作主题发言

朱蕾(前排左二)指导国际青年体验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技艺

交流场景

部分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