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以下简称“传承基地”)重点专项交流研讨活动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全国12所基地校代表共商基地建设发展大计,共答文化传承创新时代课题,我校作为全国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受邀参加会议。教育部体卫艺司一级巡视员郝风林、北京市教委二级巡视员张晓玲出席,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李必友主持交流研讨会并致辞。我校副校长李秀霞,党委宣传部、手工艺术学院等部门负责人参加活动。
郝风林对各基地负责同志到来表示欢迎。他强调,召开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重点专项经验交流活动,就是要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落地落实,共同谋划传承基地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要提高站位,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工作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建设传承基地,就是要发挥教育人才聚集、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地作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开辟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要加强建设,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体系的成效与问题。自2018年起,106个传承基地打出了行之有效的“组合拳”,有效促进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研究与创新。但基地建设仍存在机制不完善、配套不到位等问题。要狠抓落实,开展全面体检,加强评估复核,实现动态管理,推动基地建设发展提质增效。要强化落实,精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的实践引领。实施重点专项是基地加强内部建设、整合资源,打造高端品牌的重要抓手。要强化组织协调,落实保障;强化成果产出,打造高质量成果;强化科学研究,激活创新动力;强化示范引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
会上,李秀霞代表我校汇报了“苏绣”重点专项传承基地的建设情况。她表示,感谢教育部的信任和支持,学校高度重视传承基地建设工作,既推动苏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贡献“苏工艺”力量。服务文化强国战略,打造艺术设计职教品牌。成立传承基地工作组,开发德、技并重的课程体系,打造“苏绣文化”特色活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扎实推进传承基地展示交流活动。与“苏绣之乡”镇湖等地区合作,开展传统工艺传承人培训,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推动传统工艺的可持续发展。融合数字化技术优势,深化传统工艺体验与传播功能。推进苏绣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计划,建设苏绣虚拟体验平台,打造出虚实相生的文化传承新范式。下一步,我校将按照教育部部署,围绕重点专项任务,着力提升专业改革纵深度、专业对产业贡献度、传承创新提升度、专业师资影响度、国际国内认可度、学生成才成长广泛度,将苏绣基地建成“特色鲜明、品质卓越、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是教育部为深化传统文化教育、推动文化创新发展而实施的重要战略性项目。该项目自2018年启动以来,已面向各高等院校建设了覆盖全国的106个传承基地,我校入选首批传承基地名录。2024年,为进一步巩固成果、创新机制,全面提升传承基地示范引领作用,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重点专项遴选工作,我校等12家传承基地在106个单位中脱颖而出,入选重点专项名录。
我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落地落实,积极传承和弘扬苏绣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融入立德树人,增强学生人文素养与文化自信;融入专业发展,提升思政教育与文化艺术融合的深度;融入品牌建设,持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切实将传承基地打造成我校的特色和亮点,为文化强国建设筑牢根基、注入持久动力。

活动合影

教育部体卫艺司一级巡视员郝风林讲话

副校长李秀霞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