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0日,贵州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座谈会在位于贵州省贵阳市的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顺利召开。会议由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龙佑铭主持,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史静一、非遗处处长王竹、副处长邓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项目部主任李岚、博览馆党小组负责人殷天芳,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站长赵罡,南京艺术学院文化遗产系主任陈红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戚毅、教师宓恒如、赵淑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朱滢、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刘若珂、王科苗等参加会议。
座谈会之初,龙佑铭主任介绍了此次座谈会召开的主要目的及会议流程,并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诚挚的感谢。
非遗处处长王竹围绕文化和旅游部等10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中的相关内容,如何抓好贯彻落实,转化到到具体工作措施中,提出了思考,并对目前正在开展的相关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一是联合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印发《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工作方案(2021—2025)》,遴选院校和非遗企业作为贵州省非遗传承人研培基地并授牌,结合年度培训计划,下达培训任务和资金,预计今年培训800多人;二是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开展“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表彰工作,拟评选表彰省级工艺美术大师40名,具备条件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可申报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三是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联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乡村振兴局印发印发《贵州省非遗工坊管理办法》,经认定的非遗工坊,符合条件的将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奖补、人员培训、入项目库、消费帮扶等10条扶持措施政策;四是打造多彩贵州非遗文创集市,加快推出一批生活化、实用化的产品和可体验的项目,提高非遗文创产品对大众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逐步构建成创新者、消费者、生产者、传播者等交互的平台,寻找传统工艺发展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首先对近年来取得的相关成果进行了梳理与汇总,如入选教育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案例、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等,并介绍了此次贵州之行的主要任务,包括拟定未来与贵州即将开展项目的具体化方案、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非遗扶贫后黔东南地区乡村振兴模式探索》中的相关调研工作、拟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松桃项目四期第二年度工作方案等。第二,关于文旅部等十部委近期签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赵院长对其特点进行了交流,他认为:通知更侧重于对青年传承人的培养与认定,对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研究基地进行重新评定梳理,特别是强调了高校在建立工作站和研究基地的长效机制方面更具稳定性,此外,当地政府对项目的重视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关于如何在研究层面上广泛提升,强调要将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关于非遗进校园的校本教材建设,作为中小学辅助教材的简明读本,可以选择刺绣、蜡染等主要门类进行编撰。关于研培计划的效果评估,赵院长介绍了评估中不同院校的工作案例经验。最后强调了案例总结推广的重要性,要增加新内容、新典型、新范式,如青年传承人的优秀案例等。
此外,作为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站长,赵罡建议一些具体工作可以由工作站落实:一是总结2016年以来的贵州非遗大事记,二是整理总结以工作站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级、省级报道,三是将贵州省厅直接或间接给予的经费支持整理列表、汇编成册,四是设定年度工作计划,以研究为主,推动专门的研究项目,同时重视工作站的展览展示宣传工作,做好非遗节、非遗博览会的策划工作。
陈红雨教授提出了三点意见:第一,非遗应顺应国家战略,从精准扶贫到共同富裕,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要与共同富裕相结合,更加重视普适性、群体性,做好文旅融合。第二,要打破传统工艺发展过程中的阶层固化,依靠政府引导,重视青年培养。第三,传统工艺要强调科技力量,新时期非遗的阐释可以与AI、元宇宙更好地结合,旅游商品应从实物商品向体验商品发展,重视科技体验,如剧本杀等游戏,从静态到动态,带动实物商品的销售,面向年轻群体,增强互动性,陈教授建议,可以与院校传媒专业合作促成。
党总支副书记戚毅对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贵州文旅学院签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此后,与会嘉宾继续围绕《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中相关内容的解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会议最后,史静一二级巡视员总结致辞,他首先对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对贵州非遗工作的支持帮助表示感谢,强调双方要围绕贵州工艺工作站建设加强合作,发挥引领作用。他表示要珍惜贵州自身的宝贵资源,重视文化与自然资源的传承开发与利用,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遗资源,推动文旅融合,打造“非遗+旅游”典型案例,让非遗最终走向大众。
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是2016年在原文化部非遗司支持下,原贵州省文化厅和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的,为振兴贵州民族传统工艺搭建起重要平台。2017年底,原贵州省文化厅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创建贵州工艺文化学院,联合培养传统工艺的接班人;举办贵州传统工艺振兴工作交流会,促进东西部手工文创企业、设计师、传承人的经验交流,互相协作。目前已完成雷山、黎丛榕、黔西南等设计项目,直接对银饰、刺绣、蜡染、竹编、织绣等非遗手工技艺传承研培人群400余人开展培训,推动建设非遗扶贫工坊20余个,在贵州省黔东南、黔西南、铜仁等地区的麻料、猫猫河、格头、堂安、板万等具有较多非遗项目的村落进行非遗扶贫和乡村振兴。

参会人员合影


会议现场


参观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