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我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线上召开《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第四期松桃项目2022-2023年工作启动线上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项目官员卢叶、贵州省松桃县文旅局非遗中心主任龙剑英、贵州省非遗中心李岚、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张入心,以及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教师孙平、赵淑怡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项目负责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赵罡院长主持。
会议开始,赵罡院长介绍了此次会议召开的主要目的及会议流程,对四期项目第一年度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也对接下来即将开展的第二年度的工作充满信心。
卢叶女士首先就第二年度的工作计划谈了几点想法,她建议2022-2023年度的工作能够更加集中,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第一年度已经开始筹备建立的试点村的相关工作,第二个领域是各种能力建设,包括融合多种非遗的创造设计相关培训,建立人才数据库,与试点村非遗工坊、培训基地或非遗展示馆这些实体相结合,进行基地挂牌,实现技术、理念各领域长期的人才培养,使能力建设更加体系化,离开项目的支持也能够在当地的层面自主运转起来。她提到,以前培训的具体产出更多的是打下基础,建立网络,未来希望能够更加具体,围绕文创套系,以产品、品牌的形式来体现,故第二年度的培训希望能够围绕产品,选取人才数据库中合适的人选来进行。
龙剑英主任介绍,已对松桃苗绣产业进行了粗略的数据调查,目前县城已有三家挂牌企业,两处培训基地,计划今年建立一至两家非遗工坊。赵罡院长补充强调对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出台的《省文化和旅游厅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省乡村振兴局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有关政策的解读,提出如何将其更好地落实到大湾村是接下来思考的重点和方向,建议非遗工坊的选点应尽量放在农村,倡议将四川美院在贵州的力量集合起来,共同出谋划策。
张入心老师对团队最近一次在大湾村的调研工作进行了介绍。首先是完成了一字型、四合院、三合院三种户型的民居实地测绘工作。其次是对当地村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访谈,并有不小的收获:第一,从当地已有的从事油茶产业通过抖音推广产品的情况,建议开辟大湾村发展林下种植的新思路。第二,从曾参加过蜡染扎染相关培训的学员处了解到,当后期市场的需求量不高时,销量存在问题,当地的绣娘的经济收入不如其在外打工所得,于是导致部分女性村民外流的情况出现。针对此种情况,张老师建议接下来通过建立非遗工坊,重点从文化创意角度进行智力扶持,合理解决后期销售问题,以非遗推动乡村振兴。第三,张老师关注到村里有大量好手艺的木匠,建议可与木雕相结合。第四,研学方面,以大湾村已有的龙学馆为例,建议可将中小学研学与蜡染、扎染、刺绣、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引入大湾村。第五,历史延续方面,通过此次调研了解到大湾村是整个武陵山区保存最完整的苗族村落,建议后期活动中可以此为重点进行宣传强调。
李岚主任表示,期待能与松桃相关部门共同讨论,争取将传统工艺的工作与松桃项目结合起来。孙平老师与卢叶女士也就第一年度财务结项工作的遗留问题进行了讨论。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项目》四期(2021-2024)的总体目标是为阐明文化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提供确凿的经验支撑,并提炼可在国际范围内分享并应用的优秀实践和案例,将继续深化世界遗产地可持续生计试点活动探索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第四期项目第一年度工作已圆满完成,我校将在接下来两年里,继续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的密切磋商之上,与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合作,通过松桃苗绣可持续生计活动提升非遗融合创意设计,支持探索文旅融合路径,确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发展文化旅游,提升公众对松桃非遗的认知和消费力,增加当地社区居民生计来源,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线上会议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