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开幕。本届非遗节以“共享履约实践,深化文明互鉴”为主题,展示多项特色节会活动,共享非遗保护成果经验。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四川省委副书记、成都市委书记施小琳,四川省副省长杨兴平出席并共同启动开幕式。
我校受邀参加本届成都非遗节,组织桃花坞木版年画、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三穗竹编、苗族刺绣四个非遗项目共同参与成果展示及现场展演系列活动。我校学员代表桃花坞木版年画市级传承人孙一波,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州级传承人、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麻料村银饰博物馆馆长潘仕学,三穗竹编州级传承人、贵州省黔东南州三穗县贵州黔森源竹编工艺厂总经理杨杜鹃等人共同携带历年非遗研培成果参加现场展示展演活动。
本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设置五洲非遗、神州非遗、巴蜀非遗、云上非遗四大板块,包含30多项特色鲜明的展览展示活动。来自国内和全球47个国家(地区)的900多个非遗项目、1800余名传统手工艺传承人、3000余名表演人员和1800余名中外嘉宾共同参加,期间,还举办非遗成都论坛和亚太地区非遗保护能力建设师资培训班。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借助这一国际性文化交流平台,聚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交流非遗保护经验、分享文旅发展机遇,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创新与创造,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深化交流与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自2015年,我校共计成功举办40期非遗培训班,通过非遗研培计划与各地非遗中心合作,招收非遗传承人,并根据传承人群的不同定位,因材施教,传授非遗传承人如何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创意,并搭乘互联网快车进行非遗的传播。第18期学员潘仕学深有体会:“以前我们只会制作必要的生活用品,通过课程学习,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创意设计,制作现在消费者所喜爱的单品,并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打破了以前闭门造车的局面。”
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探索中国传统工艺融入当代生活的新路径,不断推出有温度、有内涵、接地气的新产品,彰显高校在非遗传承发展中的使命。






展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