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上午,文化和旅游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项兆伦在我校开展“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增遗产项目和优秀保护实践”主题讲座,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班计划海南传统工艺创新应用培训班全体学员,以及我校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主要成员参加活动,讲座由我校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主持。
项兆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非遗保护的指导思想及基本理念,非遗保护、传承的新格局等三个方面进行交流。他首先对非遗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结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内容逐个讲解分析。他表示,非遗是老百姓的文化传统,但老百姓的文化传统不属于非遗,如果一个项目变成职业性的,那就不是老百姓的。
项兆伦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表现形式、类型和保护措施,以海南黎锦为例分享了他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认识与思考。他表示,非遗是可以变化发展的,需要创造与再创造。传统来自生活,传统在生活中传承,文化传承是人民大众的创造性实践,是不断融入人们智慧和经验的生动过程。他指出,高校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在非遗保护过程中要始终遵循“见人见物见生活”原则,各领域共同参与。
项兆伦分享了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增遗产项目和优秀保护实践的案例,就“《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增内容”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新增内容”进行了生动讲解。他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文化传统在今天生活中的现实体现。他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我们身处其中,并以自己的日常生活来体验、实践和传承发展的文化传统。他既反映了世代相传的习俗、价值观、审美和知识,又在时代变迁和自身的传承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如何把保持传统与知识、技能不足的局限区分开来,与材料的局限区分开来,与装备条件的局限性区分开来,这是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
多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和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传统工艺传承与现代艺术设计、数字艺术设计共同发展的一体两翼、多科相融的新格局,此次讲座对于进一步深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四期(2021-2024)贵州梵净山世界遗产地“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可持续生计项目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我校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授课现场


项兆伦授课场景

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