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在这一重要思想的引领下,马克思主义学院于11月13日联手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开展了一场“深植传承之根,播撒发展之种”主题实践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学习和深入交流,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激发学生的文化传承创新意识与使命担当,并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发展之路。
为确保此次活动的顺利进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郑英、李文丽,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孙一波、张妍四位教师进行了充分而周密的准备。他们精心设计了实践课教学方案,明确教学活动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并给学生发放了以问题为主线的活动任务单。
学生首先在教室集中,明确活动分组,领取活动任务,并观看了纪录片《桃花坞里的痴情守望》,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桃花坞木刻年画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知。然后学生分成“传承组”和“创新组”两个大组,分别由郑英和李文丽带队,前往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学习参观。
“传承组”学生首先参观三楼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由省级桃花坞木刻年画非遗传承人孙一波老师在博物馆现场授课。在孙老师的带领下,学生逐一参观了各个展厅,了解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起源、发展历程、代表性作品、艺术特色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桃花坞木刻年画对日本浮世绘及海内外的影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不同时代内容题材的年画作品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仔细观察年画的构图、色彩、线条和题材内容,询问老师为什么同样题材的年画会在色彩、图案上有明显区别?为什么从宋朝到现代,年画所反映的内容产生了巨大变化?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
与此同时,“创新组”学生在一楼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工作室听取张妍老师介绍木刻年画的制作技艺。张妍老师从木刻年画创作的过程入手,详细讲解了拳刀、棕刷、棕擦、榔头等工具的制作,画稿、刻板、多色套印、装裱的技艺工序,印刷年画的环境湿度、温度,印刷时手势的角度、速度要求等,并在印台上为学生进行现场印刷的操作示范。学生们近距离观察每一个步骤,惊叹于传统手工艺人的匠心独运,深刻感受到手工艺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参观中,游戏设计专业的同学被一幅动漫年画作品《唯我国风》吸引。经过孙一波老师的介绍,学生了解到该幅年画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房志达生前与腾讯公司合作、尝试的年画题材创新作品。遗憾的是房志达老师只开始了一个创新的尝试,还没来得及创作更多的作品就带着强烈的遗憾和对木刻年画前途的担忧离世了。这副创新作品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创作启发和触动,学生纷纷表示,可以依托自己的游戏设计专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出去,或许也能创造第二个《黑神话:悟空》的奇迹呢!同时,在郑英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认识到宣传、发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所有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责任和使命,青年学生要努力把房志达老师的遗憾转换成新时代艺术创作创新的实践担当,让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有发展的担忧。
两组同学的交叉参观结束后,年画社贴心地为学生设置了年画印刷体验环节。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有序走上印台尝试印刷,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现场积累的经验下,印出了一幅幅引以为豪的“福”字年画。还有学生印了几份打算送给朋友同学,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再次得到强化。
参观活动结束后,师生返回教室,围绕“本次实践教学活动的哪些方面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自觉?通过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参观实践,如何更好地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创作理念?智能时代,我们可以怎样促进以桃花坞木刻年画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三个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学生积极发言,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与感悟。他们认为,通过此次实践活动,不仅领略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自觉的感受。桃花坞木刻年画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情感。这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文化作品。同时,学生也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建议,如在创新题材、工具、色彩之外,结合所学专业创新年画的载体、利用智能技术开展年画设计与制作、建立线上年画展馆等等。
教学最后,郑英对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进行了总结。充分肯定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和收获,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展艺术创作,并将邀请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老师们一起评价学生提交的主题创作作业。
此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思想之旅,更是一次精神之旅、成长之旅。它为艺术院校深入探索大思政实践教学在资源、路径开发方面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借鉴。同时,本次实践课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师徒同上一堂思政课”系列活动在实践教学方面的首次尝试和突破。郑英和李文丽师徒在活动中同心协力进行教学设计、分工合作开展教学活动、通力合作复盘教学经验,师徒二人的教学设计、协调能力,艺术理论、运用素养,教学境界和文化情怀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激发和增长。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持续探索、深化贴近艺术专业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立足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挖掘思政教育教学的艺术资源,努力打造一批体现第二个结合的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深植传承之根、播撒发展之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传承创新意识、使命担当,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实践教学授课现场